在位于北京密云的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内,一辆大货车在演示接受安检过程(4月20日摄)。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前夕,新华社记者深入企业采访发现,伴随某些高新技术领域从“跟跑者”向“并跑者”甚至“领跑者”转变,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创新驱动下正加快“走出去”,为这条互尊互信之路、合作共赢之路、文明互鉴之路不断注入新动能。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
新华社北京5月4日电 题:厉害了!中国“透视眼”——中国科技闪亮“一带一路”
新华社记者
0.005秒!1秒钟的200分之一!
这是“中国造”安检设备精准“锁定”大货车或者火车内偷渡人员,甚至违禁品、危险品的时间。
记者调研发现,具有“透视”功能的2万多套“中国造”安检设备已遍及世界150余个国家和地区,300多名技术人员在国外日夜奔波、提供服务,为增进全球安全贡献一份“中国力量”。
科技创新,是驱动发展的重要动力。中国“透视眼”变“世界眼”的背后,折射出一个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发展的中国。伴随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,一系列“中国造”新技术新产品走出国门,为人们解决难题提供中国方案,在共建、共享中实现共赢。
中国“透视眼”遍布全世界
“这台车载式集装箱检查系统马上就要运往墨西哥。”4月底的一天,北京密云,生产车间内,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装卸师傅正在打包一批全新的安检仪。厂区内,一辆辆大货车排着队,即将装载各式各样的安检“神器”出国远行。
“这辆‘车’可厉害了,几分钟内便可以架起一个‘大拱门’,被检车辆穿门而过,整台车的安检图像就显示在屏幕上。”调试员蔡志甫语气里透着自豪。
中关村“一带一路”产业促进会理事长张晓东说,中国造的“透视眼”早已成为世界重大活动及重要场所必备“神器”,从杭州G20峰会到里约奥运会,从米兰世博会到索契冬奥会,都可以看到中国“透视眼”的身影。
从火车及车辆成像检查到行李及包裹成像检查,从人体安全检查到液体安全检查,从爆炸物及毒品检测到放射性物质监测,目前,200余种2万多套中国“透视眼”正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安检保障。
塞尔维亚、波兰、泰国、柬埔寨、黎巴嫩……有近60个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装备了中国“透视眼”,遍布海关、民航、轨道交通、港口……
“让世界更安全,是我们的梦想。”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志强说,公司目前已在40多个国家申请3000余件国内外专利,连续4年在全球货物及车辆安全检查系统市场份额中排名世界第一,超过85%的欧洲国家使用其安检设备。 (小标题)中国“透视眼”给世界带来什么?
中国“透视眼”成了“世界眼”,这些安检“神器”神在何处?技术人员为记者一一道来:
——15米之外,“毫米波人体安全检查系统”可在不接触人体的情况下检测出藏匿于衣物下的枪支、毒品等危险品。
——如拱门一般高架于火车铁轨两侧,“中国造”安检系统可对轨道上并行的3列时速60公里的火车是否暗藏违禁物品同时进行检测。
从1997年6个人起步,到1999年第一套设备落户天津东港海关,再到全世界第一个推出车载移动式检查系统……20年里,不断创新使中国“透视眼”成为“火眼金睛”。
进入21世纪,全球安全形势严峻,各国政府纷纷增加反恐投入,市场需求开始由“查私”到“查危”转变。
2016年,澳大利亚边防局应用“中国造”安检设备查获254公斤可卡因;在巴以边境,中国“神器”负责运输品安检工作,防范枪支弹药等物品过境;在英法海底隧道、德国汉堡等港口,中国“神器”筑起了一道道安全大坝……
陈志强说,中国“透视眼”协助各国有力打击了恐怖行为和非法贸易,查获大量危险品、违禁品。
“我国的高技术装备,不仅有助于维护当地安全,而且赢得了国际社会赞誉,收获了友谊与信任。”张晓东说。
“火眼金睛”背后的“中国智慧”
“我们考察了不少国家,发现‘一带一路’沿线各国最大的需求就是创新,对中国技术和产品充满渴望。”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说。
中国“透视眼”变“世界眼”,只是一个缩影——“春江水暖鸭先知”。近些年,尤其是最近3年多来,以华为、中车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不断开辟国际市场,把“中国智慧”带给世界。
信威集团与柬埔寨、俄罗斯、乌克兰等国家电信运营商合作,为当地民众带去可靠、实惠、高速的移动通信体验;神雾集团研发的节能环保技术方案,为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可能;上市公司碧水源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签订谅解备忘录,用自主研发的膜技术,助力解决当地水资源匮乏问题……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北京,更有一批高科技企业成为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探路者、先行者,中国科技闪亮“一带一路”。
“创新,是我们最擅长的事情。”陈志强表示,在高科技企业眼中,“一带一路”某种意义上就是一条创新发展之路,“过去我们缺钱缺影响力,现在有了核心技术,就应该加快走向世界,造福更多的民众。”
“外溢”的新技术新产品,成为中国国家形象的新名片。
张晓东说,“一带一路”上的创新故事,体现了创新创业者们的担当,展示了正在“裂变”的高科技企业为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创造的价值,更是国与国共建、共赢、共享的缩影。
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认为,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不仅要关注为自己带来哪些益处,也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,才能真正融入当地社会,实现共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