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颁奖典礼11月20日在上海儿童艺术剧场举行,表彰为上海科普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。少年儿童出版社的《十万个为什么》(第六版)荣获科普成果奖一等奖,数学分册主编、中科院院士李大潜说,他全程参与分册编撰工作,“感到如临深渊、如履薄冰”。
内容翻新达九成
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是经上海市科委批准,科技部登记同意,由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于2012年设立的科普类奖项,也是全国首个由社会力量出资的综合性科普奖项。今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共评出含提名奖在内的53个奖项,首次设立“科普管理优秀奖”,表彰长期从事一线科普工作的管理工作者;首次设立企业冠名奖项,体现了社会各界对科普工作的关注与支持。
《十万个为什么》作为一套科普丛书,影响了我国几代青少年成长。第六版《十万个为什么》与第五版相比,近九成内容是全新的“为什么”。李大潜介绍,100多位两院院士担任第六版 《十万个为什么》编委,700多位国内外作者撰写,80多位编审人员完成了8审8校。李大潜全程参与了数学分册的编撰工作,领导团队进行顶层设计,并对“为什么”问题进行筛选,力求每个问题都有代表性,不但能普及数学知识,还能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。“在编审每一篇文章时,我总会把自己摆在青少年读者的位置上,思考这篇文章能否吸引他们。如果不能,就会要求作者返工。”
保健知识需求大
中科院院士、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研究员王恩多荣获科普杰出人物奖。在担任上海市女科学家联谊会理事长期间,她提出女科学家要多从事科普教育工作,带领中学生走进高校、科研院所的实验室,激发他们对科研工作的兴趣。在她的倡导下,10位女科学家所在的实验室与10所中学结对,成为“明日科技之星”拓展基地,让一批中学生体验到做科学实验、写实验报告的乐趣。王恩多让孩子们做的实验并不复杂,都源自生活,如探知公共场所把手上有哪些微生物?鞋垫为什么会发臭?百合花的花粉如何发芽?通过动手研究,学生掌握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科研方法和科学思想。
医疗保健是百姓需求量很大的一类科普知识,荣获科普贡献奖(个人)一等奖的崔松说,随着新媒体的发展,医学专家应把微信公众号等作为科普“主战场”之一。他与“喜马拉雅”音频分享平台合作,录制的每期节目都在6—8分钟,让手机听众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听讲。许多期节目采用辟谣形式,“许多谣言流传甚广,隔一段时间就要传播一次,比如讨论如何把你的酸性体质变为碱性体质。”崔松在节目中告诉听众,事实上,人的正常体质都呈弱碱性,体内pH值在7.35—7.45范围内,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都是不正常的,所以“需要通过饮食调节体内酸碱性”这类说法并不科学。崔松提醒说:“新媒体上的一些文章如果危言耸听,使得点击量很高,或是在文章后半部分开始推销保健品等商品,那么它就很可能是谣言,希望广大公众留神。”
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薛潮、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左焕琛出席颁奖典礼。
(原载于《解放日报》 2016-11-21 07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