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06月24日 18:06 北京晨报 作者:韩娜
昨天,北京市地震局发布本市“十三五”时期防震减灾规划。规划目标提出,确保北京地区一旦发生6至7级地震,伤亡不大、城市不瘫、社会不乱。发生7级以上地震,基本实现首都核心功能不受太大影响。
本市还将建设大震风险预警系统,实现地震发生后的5至10秒内向震中周边区域发出超快测报预警,居民可采取切断煤气等应急措施减小灾害。另外,本市将推动建立超大城市地震巨灾保险制度。
北京市地震局副局长吴仕仲介绍说,北京处于华北平原、山西和张家口-渤海三大地震带交会部位,活动断裂发育,地震灾害严重,是中国大陆唯一发生过8级地震的大城市,和东京、墨西哥城并列为世界上仅有的三个8度设防超大型首都城市。
宋辽时期1057年大兴6.8级地震、康熙时期1679年三河-平谷8级地震死伤人数均达数万。1976年唐山7.8级地震波及北京,造成400余人死亡、5000余人受伤。长期以来,以北京为核心的首都圈地区被列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。未来一段时期,我国大陆仍处于强震多发时段,北京面临大震风险。
震后5至10秒超快预警
“十三五”时期,本市将开展大震风险预警探索,实现震后可提供5至10秒地震超快测报预警、1至2分钟地震速报、5分钟仪器烈度速报、30分钟震源参数速报等公共服务,实现地震速报信息公众全覆盖。
北京市地震局总工程师邢成起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解释说,超快预警能将地震的地点、时间和强度等信息快速发送给媒体以及公众的手机,原理就是利用了地震波和电磁波传播速度不同的时间差。“地震波未到,通过电磁波传输的手机短信就已经收到了”。在地震发生后1至2分钟的地震速报,能提供更为翔实准确的地震信息,但预警的目的已经达不到了。
北京市地震监测预报处处长陈伟解释说,预警技术在国际上已经比较成熟,日本是覆盖全国的地震预警系统。为此,本市将加快速报预警台网建设,增强速报能力,为政府决策、公众逃生避险、重大工程地震紧急处置提供服务。
学校幼儿园推减隔震技术
“十三五”,本市还将新建一批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,正在与海淀、昌平等区开展调研。根据规划,在具备条件的新建学校、医院、幼儿园、体育馆等人员密集场所,将推行减隔震技术应用,并纳入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遴选库。
“北京新机场就在采用这种最新的减隔震技术。”市地震局抗震设防管理办总工程师罗华春介绍说,这种技术是将一种橡胶隔震支垫放在建筑和地基之间,一旦地震时,通过“大烙饼”式的作用,减缓上部建筑结构受到的作用力,降低危害。另外,规划中提到要建设的首都地震防灾教育博物馆,未来也将作为全市抗震建筑的“标杆”,启用国际上最先进的减隔震技术。
为“地震险”做准备
邢成起说,长期以来我国缺乏系统的地震巨灾保险制度。目前,云南、四川等少数地区开展了试点。目前,运行初期最高保额一百万元,随着运行成熟,这个保额也可能会增加。有45家财产保险公司发起成立了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,制定承保理赔标准。
邢成起表示,北京市地震局开展了地震灾害特点、地震灾害模型等研究,争取尽早建立起北京地区的地震巨灾保险制度,地震局做好相关的技术支撑准备。
另外,京津冀三地地缘相接、地震构造相通、地震灾害相连。邢成起说,京津冀三地将以自然地理和构造属性为导向,联合编制京津冀协同发展防震减灾专项规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