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:那一群高龄科普明星

发布时间:2012-02-08

“一只小蚂蚁在苹果上爬来爬去,无从下口。只要为它掀开一点苹果皮,小蚂蚁尝到了苹果的甜头,会高兴地钻进去。”

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荣誉团长钟琪,用这样的比喻诠释演讲团的科普理念:“科学知识就好比这个又大又红的苹果,科学家们就是要做掀开苹果皮的人,引导青少年们去品尝科学知识的美味。”

报告数量达7000多场,受众近300万人——走过近15年春秋的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,有充足的理由为此自豪。演讲团团员也从最初的8位发展到如今的40位。

在各省市的中小学和高校,乃至政府公务员群体的认知中,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已成一个品牌,是如今社会上开展科普宣传的一支活跃队伍。

翻开演讲团的介绍,记者发现,演讲团的成员以中科院科研人员为主,还包括各部委、其他科研院所,以及大专院校的一些科研人员,他们的研究涉及航天航空、材料、生物、天文等很多科学领域。

“1997年,我退休不久,担任着中科院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。当时中科院一位副院长想组织一批老科学家进行科普宣传活动,我们一拍即合,我也就成了这个组织的发起人。”年过古稀的钟琪对创建之初的情景历历在目。

5万元启动资金,没有办公室和任何办公设施,科普演讲团就这样起家了。钟琪与陆绶观、王永乐共同研究了目标、宗旨、对象、成员资格与“入团”的评审办法,开始组建队伍。

科普报告团对其成员自有一套入门的标准。光有学术水平还不够,哪怕你长期担任学科带头人,著作等身,还要看你课讲得是否深入浅出,通俗生动。

因此,每当有人“申请入团”,团长钟琪都要安排“试讲”。每一位能通过严格“考核”的科学家都不简单。在央视夕阳红节目的访问当中,主持人戏称钟团长挑“团员”比挑女婿还严格。

“我平时最讨厌学地理了,可是徐爷爷的讲座我却爱听,他没有一点自然课老师的架子,我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听这样的专家讲座。”这是江西上饶一名小学生来信中的话,里面提到的徐爷爷,就是演讲团中“人气”颇高的中国地震局研究员、原中国国际救援队领队徐德诗。

钟琪说,近些年跟地震有关的事件是社会热点,因此,67岁的徐德诗成为2011年全团“出场”最多的团员,一年作了88场科普报告,深受听众欢迎。

今年已70岁的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孙万儒是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团长。“‘60后’、‘70后’是我们这个团的主力”,孙万儒为这些年逾花甲的演讲团成员找了个时髦的称谓,而这个团中最大的“80后”成员已经84岁。

钟琪坦言,中科院每年给演讲团10万元办公经费,专家讲课费则由邀请单位支付。“贫困的地方我们也去,不需要当地花钱,吃住行包括讲课费全免。每年约有几十场这样的免费讲座,用的都是我们的办公经费。”

演讲团走过的地方,留下了这些老科技工作者的足迹和汗水,也为聆听报告的莘莘学子们指明了通向科学殿堂的道路。

深圳华侨中学高二的一位同学听完孙万儒的报告后,打电话给广州的父母说:“我改志愿了,要报生物专业。”

宁夏石嘴山一中高二的一位同学在给演讲团的来信中说:“孙教授给我们作了生物技术的报告,我深深爱上了生物,立志将来也一定要为生物科学领域作出自己的贡献。”

演讲团提出了“科普报告要出精品”的观点,要求每位团员做到演讲内容年年更新,专家一年至少要修改两次演讲稿,把特色放在“新”字上,紧跟科学发展的前沿。

“老科技工作者其实是非常宝贵的资源,他们有空闲的时间、丰富的经验,还有对社会充满热情的责任感。”钟琪说,这些以科技传播为己任的“高龄科普明星”们,无疑为中国科技界的科普工作做出了表率。

(原载于《中国科学报》 2012-02-02 A1 要闻)


附件: